根據能源智庫Ember的一份報告,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已超過30%,主要由太陽能和風能推動。
全球近40%的電力來自包括核能在內的低碳能源。全球發(fā)電的二氧化碳強度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比2007年的峰值低12%。
報告說,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從2000年占全球電力結構的19%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太陽能和風能的份額從2000年的0.2%增加到了今年的13.4%。
太陽能光伏已連續(xù)19年成為增長最快的發(fā)電來源,連續(xù)第二年超過風力發(fā)電。
今年新增的太陽能發(fā)電量是新增煤電發(fā)電量的兩倍多。
“好消息是,我們已經知道了幫助各國充分釋放太陽能和風能潛力的關鍵因素。對于那些選擇走在清潔能源前沿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Ember全球洞察項目總監(jiān)Dave Jones說。
“擴大清潔電力不僅有助于電力行業(yè)脫碳。它還提供了整個經濟電氣化所需的供應;這才是真正改變氣候的因素,”他補充道。
就市場而言,中國是去年的主要貢獻者,占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的51%,占新增風能裝機容量的60%。
從能源需求方面來看,2023年全球電力需求升至歷史新高,增加627TWh,相當于加拿大的全部需求。然而,由于經合組織國家需求明顯下降,特別是美國(-1.4%)和歐盟(-3.4%),2023年的全球增幅(2.2%)低于近年來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中國的需求增長較快(+6.9%)。
(素材來自:Ember 全球光伏網、全球風電網、新能源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