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ünster)商業(yè)化學家Stephan von Delft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得出結論,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僅依靠回收就能夠滿足電池所需原材料的國家。他們還確定,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的所有地區(qū)都可以加快這一發(fā)展。
隨著電動汽車電池產量的增加,對必要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上升??紤]到這些材料的開采和運輸所帶來的供應鏈風險、環(huán)境問題和不穩(wěn)定的工作條件,電池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經成為研究、政治和工業(y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Stephan von Delft教授領導著一個來自科學領域、汽車和電池行業(yè)的研究團隊,他們一直在研究何時可以完全通過歐洲、美國和中國的回收來滿足對電池三種最重要原材料——鋰、鈷和鎳的需求;換句話說,某一天,一個完全循環(huán)的經濟在這些地區(qū)將成為可能。該團隊的結論是,中國將首先實現這一目標,其次是歐洲和美國。
具體而言,發(fā)表在《資源、保護與回收》雜志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59年起,中國有望利用回收來滿足自身對電動汽車用鋰的需求,這些鋰之前是通過采礦獲得的;在歐洲和美國,這要到2070年以后才會發(fā)生。就鈷而言,預計回收將確保中國最早在2045年之后能夠滿足其需求;在歐洲,這將在2052年發(fā)生,而在美國要到2056年才會發(fā)生。至于鎳:中國最早可能在2046年通過回收來滿足需求,歐洲在2058年,美國則要到2064年。
雖然早期的研究著眼于電池回收原材料的供應和需求,但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何時才能實現供需相等(“盈虧平衡點”)的完全循環(huán)。研究小組還研究了是否有可能比目前的發(fā)展預測更快地達到平衡的問題。
Stephan von Delft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特別是汽車行業(yè)更快的電氣化速度,正如歐盟目前正在討論的那樣,將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原因是電動汽車在整個汽車市場的普及速度越快,就會越早有足夠數量的電池可供回收?!?/span>
博士生Jannis Wesselk?mper補充說:“對原材料的需求也可以通過回收來更早地滿足,因為電池尺寸變小了,而且避免了電池的所謂‘第二壽命’——比如作為太陽能的固定儲能單元?!?/span>
研究人員利用所謂的動態(tài)物料流分析來計算未來的需求和當時可用的可回收原材料。該團隊使用的數據基礎包括來自當前研究工作的數據,以及有關電池生產和銷售發(fā)展以及相關原材料需求的市場預測。
(消息來源:新能源網)